黑天鹅、灰犀牛是什么? 有何差异? 如何躲开加密市场的下一次危机..

不管是在加密货币市场、传统金融市场,常常在文章或新闻报导都会看到「黑天鹅」、「灰犀牛」这两个名词,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代表着什么意义? 两者又有什么不同?

黑天鹅的意义是什么?

「黑天鹅」一词由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于他的同名书籍中所提出,指的是一种极端罕见且无法预测的事件。 这些事件通常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在事后被人们解释为「理所当然」,塔雷伯在他的书中强调,传统的统计和风险模型无法有效地捕捉这些极端事件,因为它们基于过去的数据,而黑天鹅事件在过去从未发生过,因此无法被预测。

在我们的文化中,预测黑天鹅是不可能的,但证实黑天鹅是必然的。

塔雷伯在书中强调不能仅仅因为过去的经验是安全的,就认为未来也会如此,并且提醒人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常常会有逻辑误区,习惯构建出自己的幻想和解释,以便「自以为」能够理解和掌控状况,「在真实世界中,大多数变化都是非线性的,且不是平滑的。」

如果你听到某位「知名」经济学家使用「均衡」或「常态分布」这样的词语,不要跟他争辩;不用理睬他,或者试着把一只老鼠放进他的衬衫。

塔雷伯《灰犀牛》

为什么取名叫做「黑天鹅」

「黑天鹅」这个名词在古代被用来形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欧洲人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认为黑天鹅不存在。然而,在澳大利亚被发现了黑色的天鹅,此发现颠覆了人们的预期和既有的理论,同时也成为一个象征着不可预测事件的例子。

此外,「黑天鹅」这个词汇本身带有强烈的视觉意象,容易让人联想到罕见、突然、不可预测的事件,这与塔雷伯在书中想要传达的概念非常相符,并且容易被人们记忆。

Source:Bournemouth News

币圈曾经有过的「黑天鹅」事件

加密货币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并且各国政府对于加密货币的态度不依,监管力道也不相同,常常受到技术、法规、市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新监管政策,或是突如其来的大规模骇客攻击…等等,让更多事件难以预测。

2020 年3 月12 日正值武汉肺炎爆发,加密市场出现两次大幅下跌,前后仅相隔13 个小时。首次下跌在早上,大约落在25%左右;第二次下跌在美国时间半夜,比特币在几分钟内直接跌穿4,000 美元,成为七年以来最大最深的单日跌幅,那时分析师事后分析原因仅能归纳:系统性崩跌。

一年多后,中国三大金融业协会在2021 年5 月18 日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已禁止任何涉及加密货币的相关业务,同时警告投资人,加密货币市场为投机市场。闻讯后加密货币市场直接大跳水,当日跌掉13,591 美元,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实际损失规模,高达25.6 亿美元,单日爆仓破90 亿美元,比特币7 天内跌幅逾50% 。

作者塔雷伯对币圈又爱又恨

至于黑天鹅作者塔雷伯怎么看待加密货币,2018 年他曾表示比特币可能成为「一项保险政策」,来提醒政府他们不再能完全垄断「货币」的控制权。 2020 年6 月动区还曾经 报导 ,塔雷伯坦言「要分一点资产配置给加密货币」,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爆发性,甚至某些功能可能会部分取代央行。

不过在2021 年,塔雷伯对于比特币的态度突然180 度大转弯,原本明明是比特币狂粉的他,开始炮轰比特币根本「不具备」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并下重话称比特币为开放式庞氏骗局、傻瓜游戏。

灰犀牛的意义是什么?

「灰犀牛」一词由作家和风险分析家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于她的书籍《灰犀牛》中提出。 灰犀牛指的是那些显而易见、有可能发生,但经常被忽视或推迟处理的风险事件。

这些事件通常具有高概率发生,并可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严重的冲击,但因为人们倾向于专注于其他事物,或因为处理这些风险需要艰难的决策,所以往往被忽视。 灰犀牛的概念强调,及早辨识这些风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可以帮助减少未来的损失。

越是拖延不决,灰犀牛就会越有机会蓄势待发,最后以比原本更大的破坏力扑来。

「灰犀牛」与黑天鹅不同的点在于「可预见性」与「频率不同」,灰犀牛强调的是被忽略的、明显存在的风险,而黑天鹅则强调的是极端罕见且难以预测的不确定事件。

米歇尔·渥克《灰犀牛》

为什么取名叫做「灰犀牛」

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之所以选择「灰犀牛」这种动物,是因为它象征着强大、明显和具有威胁性的存在,同时也呼应了这些风险的特点。 与「黑天鹅」不同,「灰犀牛」强调的是那些我们明明能够看到的风险,但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惰性、困难的决策、转移注意力等)而被忽视的情况。

Source:法新社

作者:灰犀牛很适合形容加密货币

灰犀牛作者曾在2022 年的 专访中表示 ,此概念非常适合解释加密货币市场的热潮。 她说,每个人如何定义加密货币是不是一头「灰犀牛」取决于他们的角色和观点。

如果从参与打造产业领域的人角度来看,将货币政策交给传统金融机构可能带来比去中心化金融前景更大的风险。 然而,对各国的央行而言,加密货币的普及可能代表失去对金融体系的掌控权。 投资者或个人则可能对加密货币市场的持续成长感到乐观,认为不投资可能是风险;但对于预期加密货币是泡沫的人来说,将资金投入才是真正的风险。

币圈曾经有过的「灰犀牛」事件

由Terra(LUNA)推出的算法稳定币UST 在2022 年5 月10 日凌晨出现大幅度脱钩,至此开始死亡螺旋,市场大量用户恐慌将UST 烧毁重新铸造回LUNA 代币后向市场倾倒,代币LUNA几乎归零,当时除了造成大量用户、鲸鱼血本无归,不少加密货币的顶级风险投资公司也遭遇重创。

不少分析师认为,其实LUNA 的暴雷早就有迹可循,在2022 年年初开始它就饱受争议, 透过Luna-UST 双币机制,成功地在加密市场中推广了自己的算法稳定 币UST,这迅速提升了Luna 的价格和市值。 与此同时,用于推广UST 的Anchor Protocol 却受到批评,此机制普遍认为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庞氏骗局」。

MakerDAO 共同创办人兼执行长Rune Christensen 早在同年1 月就公开 炮轰LUNA 与警示加密货币市场 

请注意,「UST」和「MIM」确实是庞氏骗局,并且我尊重这点。 你肯定可以从他们身上赚到很多钱,但它们不是为供应弹性而构建的, 一旦市场抽出资金,就会归零。

现在停止欺骗用户自己是长期稳定的,应该让追求长期稳定的用户退出提供其流动性。

另外,以太坊从去年9 月15 日正式从PoW 转向PoS,完成执行层与共识层的合并后,利用显卡挖矿与PoW 梦就此结束,来不及退场的矿工手上只剩下大幅跌价的矿卡,现在只剩下不到2% 的显卡矿工还在苦撑挖其他小币,然而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PoS)其实是可以预见的,这些矿工虽然知道,但认为还是遥遥无期,或者还能有最后挣扎的机会,这就属于「投资挖矿」灰犀牛的一种。